- 帖子
- 精华
- 阅读权限
- 20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|
粮食感官检验
感官检验就是利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(眼、耳、嘴、鼻、手)接触粮食而产生感觉,根据客观反映,结合以往实践检验,直接判断粮油品质好坏。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、鼻子嗅、耳朵听、口品尝和手接触等方式,对粮油的色泽、气味、滋味和外观形态进行综合性的鉴定和评价。
粮食感官检验:在检验过程中,严格掌握操作规程,经常与仪器检验进行对照,及时纠正偏差。介于两等级之间或有疑问难以确定时,应用仪器检验,确定结果,然后反复对照,最大限度缩小感官检验的误差,不断提高感官检验的水平。
一、水分感官检验:
水分检验口诀【水分在标准以内】:
手抓沙沙响,手插无阻挡,牙咬粒粒脆,断茬呈粉状。或是手抓沙沙响,手插无阻挡,牙咬粒粒碎,碎断清脆声。
水分检验口诀【水分为超过标准0.5%左右】:
手抓较干燥,手插阻力小,十咬七粒响,不响碎扁状。或是手抓较干燥,手插阻力小,牙咬十粒七八脆,破碎呈现碎扁状。
水分检验口诀【水分约在14%以上】:
手摸稍感腻,手插有阻力,牙咬无响声,裂扁不分离。
水分检验口诀【水分约在16%以上】:
手插粮内阻力大,手握粮食硬度差,牙咬以后无响声,茬口扁裂不离。
二、杂质的感官检验:
对于杂质检验,一般是取粮样于手中仔细观察,然后进行筛检,根据杂质所占数量,粗略估计杂质含量。也可参照以下方法口诀估计杂质含量。
杂质检验口诀【杂质在1.0%以内】:
手托指缝无积尘,无叶无壳无糠粉,细看杂质不明显,筛检杂质很少见。
杂质检验口诀【杂质在1.5%以内】:
手托微尘落指缝,皮壳糠杂除不净,并肩杂质很少见,大型杂质无踪影。
杂质检验口诀【杂质在3.0%以内】:
手托土杂满指缝,大型杂质混粮中,扬落灰尘四散飞,并肩杂质一二一。
三、小麦、玉米的感官检验 :
小麦验容重:
用已知容重的小麦,通过眼看、手测,记忆品种和质量不同以及容重不同的小麦在手上的感觉(用手上下颠麦粒,掌握落下时的打手程度)。反复练习,达到与容重器检测结果在3g/L。
小麦验水分:
【水分约在12.0%】手插粮内轻松愉快,紧握粮食沙沙作响;握时籽粒顶手光滑,牙咬发出清脆响声;断茬呈现玻璃状。
【水分约在13.0%以上】手插粮内感觉轻松,紧握粮食稍感有腻;牙咬响声不断清脆,断茬呈现没棱状况。
【水分约在14.0%以上】手插袋内不顺利,紧握粮食感觉腻;牙咬没有清脆声,咬烂形成压扁粒。
【水分约在15.0%以上】手插袋内感觉潮润,紧握粮食又涩又腻;顺手流落响声沉闷,牙咬没有顶牙感觉。
小麦验杂质:
【杂质在1.0%以内】手插袋内上下筛,左右摇动抽起来;各样杂质都不见,干净程度最可观。
【杂质含量在1.5%左右】探粮器插粮内,抽出样品看仔细;筒口若显微灰尘,就需重新再整理。将手插入粮袋内,上下摇动5~8次;掌心指缝稍有土杂。
玉米验水分:
【水分在13.0%到14.0%】胚部明显凹陷,皱纹四道以上;响声干燥清脆,指甲抠出散酥。
【水分在15.0%到16.0%】胚部稍有凹陷,皱纹二至三道;指甲摁压陷入,抠出胚显湿块。
【水分在17%到19%】胚部无凹陷,色泽很鲜艳,抠出为泥状。
【水分在20%以上】胚部稍凸无皱纹,色泽湿润。
玉米水分感官检验的另一方法是:
【水分在12—13%】用指甲(指甲要中等长度)掐玉米的胚部,根据掐的程度和抠也物的多少与颜色,判断水分大小。掐不动,抠不出。
【水分在14%左右】刚掐动,籽粒能夹住指甲,抠也是皮或皮的碎屑。
【水分在14.5%】掐进胚部,夹住指甲不掉,抠出少许胚部物,色略黄,发干。
【水分在15%左右】掐进胚部,感觉能掐透胚部,抠也物显湿黄色。
【水分在16%以上】较易掐进胚部,有能切断籽粒的感觉,抠出时容易,湿黄色油色。
玉米杂质:
由于玉米籽粒较大,粒重较大,且粮食中的杂质多为芯皮和碎芯,芯杂质一般都符合标准。
玉米在收购时,表现较为重要的是不完善粒中的生霉粒和卫生标准中的霉变粒。可根据粮食籽粒重量来估测。
取合适重量的玉米,检后数粒,根据单粒重量,计算其含量。
玉米籽粒重量,大粒0.4克,中粒0.3克,小粒0.2克
四、感官检验在扦样及查仓时的运用
看:
包装粮包外是否有落粉面。
雨淋粮(漏雨处)、虫蚀粮(易发部位)。
查粮人员脚趟粮面时是否粮面起灰冒烟,脚印的深浅。
粮堆杂质聚集情况、粮食的散落性、粮面虫丝结网情况。
通风机接口处碎粮情况,粮食色泽情况。
手抓:
光滑、松散,挖掏粮堆查看散落性,仓内粮食分布均匀程度。
嗅:
有无霉味,热焐气味,熏蒸剂,虫害危害味,芽味。
检验时,特别是在验收时,新粮与陈粮在气味上有很大差别,基本上能判断是不是新粮。新粮有青干草味。
听:
仓内抛散粮,判断有无结顶现象等。
咬:
硬质软质,水分大小等。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上一篇:粮油检验:灰分下一篇:粮油质量档案管理制度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