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

查看: 6032|回复: 0

[转载] 解读生物毒素系列(三)——解读黄曲霉毒素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9-2 21:38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解读生物毒素系列(三)——解读黄曲霉毒素) i3 {! B( y. W4 n5 W
黄曲霉毒素是什么?毒性怎样?
* v& n- B; ]6 A7 Y7 z7 F一、专家解读
: j  D9 L9 X# n(一)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。
' J; ~5 s8 E+ A黄曲霉毒素(Aflatoxin,AFT)最早被发现于1960年,是黄曲霉(Aspergillus flavus)和寄生曲霉(Aspergillus parasiticus)的次级代谢产物,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,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[sub]1[/sub]、B[sub]2[/sub]、G[sub]1[/sub]、G[sub]2[/sub]、M[sub]1[/sub]、M[sub]2[/sub]、B[sub]2a[/sub]、G[sub]2a[/sub]、BM[sub]2a[/sub]和GM[sub]2a[/sub]等。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,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。7 F" r( f4 `& Z
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,包括谷物、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,尤以玉米、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。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,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,或未经充分干燥,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。食用油也存在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,但通过原料筛选、碱炼、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黄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。2 ?2 P! B% b% ]$ y6 I
(二)摄入量决定黄曲霉毒素是否引起急性中毒。
/ X0 y+ D8 {/ H- t世界范围内曾报道数起人类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,如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,印度的霉玉米中毒等。2004-2005年肯尼亚暴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,中毒千余人,死亡125人,中毒玉米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达4400ppb(μg/kg),是罕见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。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、呕吐、厌食、黄疸、腹水、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,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、死亡。/ Z$ s& l3 K; q- D
根据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规定,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围之内,并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。( Q0 y; i3 U& ~7 I" f& ~
(三)全球已高度重视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。: F+ m3 {: _( r# A- s0 J3 B
黄曲霉毒素B1是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真菌毒素之一,也是全球食品安全控制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。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发布的全世界食品和饲料真菌毒素法规报告中显示,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(CAC)的规定以外,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。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范围为1-20ppb,黄曲霉毒素总量(AFB[sub]1[/sub]、B[sub]2[/sub]、G[sub]1[/sub]、G[sub]2[/sub])的限量范围为0-35ppb。; E! P4 r; X4 P* [9 G+ M
2011年我国发布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》(GB2761-2011)中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20ppb。: R- p3 A! b& q7 R' A
(四)“土榨油”看似原生态实存安全隐患。
" R% g3 p. E7 |' z近年来,“纯天然”和“原生态”成为部分消费者的追求,除了购买“土榨油”外,也有使用家用榨油机自制油的方式。对于这两种榨油方式,专家认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除了原料品质是否过关的问题,“土榨油”或自榨油还存在下列问题:未经过精炼加工,杂质多,易氧化变质;榨油设备不易彻底清洗干净,残留的油渍及谷物残渣在氧化后会产生霉变,食品安全隐患很大;此外,资源利用率低,会造成很大浪费。+ P3 `+ j7 @$ o/ V6 i
二、专家建议
) ~4 p; d( G& Y1 M$ x/ M6 Y* S(一)科研人员应加大“从田间管理到加工过程”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及控制手段的研究力度,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撑。
' F) Z; ^! V: @; L5 p- I7 D(二)以玉米、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产、加工企业,特别是“土榨油”生产作坊,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,积极采取有效措施,重视原料安全,严格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,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。5 ^" I. b/ e  q* m' `
(三)媒体应注重全面、科学、客观报道,采用相应领域权威专家的专业观点,以正确解读国家相关标准法规,引导消费者理性认识和理解黄曲霉毒素的危害,避免公众过度恐慌。
2 z6 ~3 K, k- @. I0 c(四)消费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,注意产品的标签、标识,做到在保质期内妥善储藏。特别应注意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食用油,不要片面迷信“纯天然”和“原生态”制品。




上一篇:解读生物毒素系列(四)——关于“麻痹性贝类毒素”的科学解读
下一篇:解读生物毒素系列(二)——河鲀毒素食物中毒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